今天來跟大家討論一個很現實的問題。
目前我國商品房庫存量已達到了四年來的新高,商品房賣不動了。
而由于各城還在大力“賣地”,我國商品住宅廣義庫存量(指可銷售房屋量和涉宅用地施工量之和)已經達到38.4億平方米,能滿足9600萬人的居住需求。
你要是說寫字樓賣不動那還正常,畢竟它既不是投資首選,后期修繕成本也極高,更不可能買來住。
但商品房庫存連創新高,這就有點不對勁了,供求端都有可能出了問題,但問題在哪呢?
01
說白了,突出一個供求不對稱。
前邊也說了,地方財政收入的大頭就是賣地,大部分城市土地出讓收入能占總收入的60-70%,更夸張的地方甚至突破80%,這么一大筆資金來源不可能說斷就斷,賣不動也得賣。
但從開發商角度來說,市場行情差誰都知道,拿地非常謹慎,能不拿就不拿,就算是地方指定開發的,也得想破腦袋怎么把成本往回拽一拽。
大不了樓蓋少一點,配套也少一點,什么花園泳池也都縮縮水吧。
而且拿到地的房企,多多少少也被自身內部問題掣肘,這就造成了一塊地的去化周期被無限拉長,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“爛尾”,可不就成庫存了嗎。
再從買房人角度來說,前段時間“專家”剛建議完年輕人不要掏空6個錢包買房,后手就有人建議把“少管閑事”納入專家必修課。
因為就算掏空6個錢包,也換不來大城市一套小三房。
再加上疫情反復,買房子在某些人心里甚至成了“賠本買賣”,買了又不升值,還貶值,這大冤種誰愛當誰當。
所以一邊是城市瘋狂賣地,國央企當接盤俠,民企爛尾現象屢見不鮮;一邊是購房者不想當冤大頭,除了剛需外都在持續觀望,商品房夾在中間兩頭不是人,只好乖乖躺平。
02
好消息是,最近政策非常給力,據不完全統計,僅4月份全國就出臺了放松政策66條,超過一季度總和。
而且這些政策大部分都對限購限售做了很大幅度的調整,比如南京、太原、杭州,還凈是些省會城市。
圖源:樂居買房
就差把“我們要去庫存!”寫臉上了。
但壞消息是,僅靠放開限購還遠遠不夠。
在上一輪去庫存大潮中,棚改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。根據人民日報報道,“十三五”時期,全國超額完成2000萬套棚改目標任務。
如今棚改已成過去式,新一輪去庫存又該靠什么完成,現在看還沒有給出正確的答案。
而更致命的是,隨著三四五六線城市棚改落幕,住房空置率居高不下的問題也必須得到重視,這些城市無一例外都是人口凈流出地,前期需求嚴重透支,庫存量大幅攀升,無人接盤是普遍現象。
綜合來看,根據克而瑞數據,三四線城市平均去化周期已達到28.15個月,庫存風險直線上升,同比增幅達123%。
舉個例子,廣西防城港,去化周期高達152個月,位列第一,現有庫存要消化12.7年;蘭州、滄州、岳陽、淄博、寶雞、蚌埠,廣義庫存量均超過8000萬平方米。
小城市留不住人,大城市寸土寸金,想要完美平衡二者關系,砝碼還要更重一點。
近日,湖南省出臺新政,罕見地從土地供給端減少供應,以此解決現階段樓市的供需矛盾難題。
提升人均居住面積也可能會成為未來的大方向之一。近期,全國房地產商會聯盟主席、住建部住房政策專家委員會原副主任顧云昌就表示,我國人均住房面積還有10平方米以上增長空間。
他認為,現在我國人均住房面積接近40平方米,通常指“建筑面積”,而發達國家則指“套內使用面積”,因此我國40平方米的建筑面積實際上等同于30平方米的套內使用面積,人均居住面積還可以有較大提升。
隨著城鎮化率不斷上升,房地產需求短期內是還有空間的,只不過現在經濟下行壓力過大,一個不謹慎,很有可能招致泡沫破裂。
現在全國的決定性政策還沒出現,下定論為時過早,一線城市都還沒完全緩過勁來,著啥急。
樓盤點評
寫評論